查看原文
其他

手把手教你读财报2——读书笔记(1)

无知少年 无知少年的书房
2024-09-21

本书于2018年买的,却束之高阁,直至近日才得以翻阅。


作者唐朝耗时近乎半年的时间打磨该作品,为此专门博观约取了60多本银行业著作取其精华,大大减少了读者的时间成本,绝对是投资人的福音。


“这是一本银行股财报的阅读说明书;这是一本银行股投资者必备的工具书;这是一本人人都能看懂的银行业学习指南。”


“本书能让读者在围观‘银粉’‘银黑’大战的时候,能看懂双发的核心观点,知道哪些人是真的‘有料’,哪些人是半罐子。再进一步,甚至还可以在他们打得火热之时,点评两句,展示一下个人风采。”(我只想说,届时点评后会发现,自己却成了银行话题的“终结者”


好了,闲言少表,书归正传,以下是我的读书笔记。


我分七大类(银行业基础、股东权益、负债、资产、利润表、财报分析、选择与估值)叙述读书笔记。


以下篇幅较长,近3万字。



1银行业基础



1.1货币乘数


银行是如何创造“伪钞”的(《手财2》P5-6):


例,假设,全国只有1家银行,即为工商银行;央行规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20%。


    ①某企业1拿着1000万元存进工商银行。工商银行将20%的存款准备金合计200万元交给央行。此时,企业2需要贷款800万元,与银行谈判后成交。工商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变化如下:

②企业2贷款是为了支付建筑款项,800万元支付给企业3。那么企业3的银行账户增加800万元存款,工商银行依然需按照20%的存款准备金率缴纳160万元给央行,紧接着顺手批准了企业4申请的640万元贷款。于是,资产负债表变化如下:


③企业4收到贷款后,用640万元签约某明星拍一则广告。该明星的账户上收到该款后,工商银行缴纳20%存款准备金计128万后,将剩余资金512贷给了某企业5。资产负债表变化如下:

④企业5收到贷款后,用于支付某厂家原材料款项……资产负债表变化如下:

以此类推,最终会发现表的左边,工商银行的现金、存放央行的总额加上放出去的贷款合计为5000万元。同时,表的右边即负债总额(这些企业或个人拥有的存款总额)同样为5000万元。


解析:


①从企业1的1000万元存款,到存款总额变成5000万元的过程中,银行和申请贷款的客户共同给整个社会创造了4000万元货币。这个从1000万元变成5000万元的比例,称为“货币乘数”。(货币乘数=1/存款准备金率)  

                           

②I guess for me. 假设可创造“伪钞”价值为X元,存款准备金率为20%,则货币乘数为1/5。∵ X×1/5=1000万,∴ X=5000万。则1000万演变成5000万,即创造了5倍的“伪钞”。该“伪钞”取决于存款准备金率,换句话说原价创了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倍。那么可看出,一切的变戏法,取决于存款准备金率,(1)若下调准备金率(降准),银行将继续放大倍数创造“伪钞”,同时,对实体企业的存款资金也提高了些灵活性。(2)反之,则收紧裤腰带。


通常新闻媒体说的“开印钞机”“放水”什么的,描述的主要是该过程。并非真实的印钞,而是银行通过借贷活动创造了货币,只不过一般谈论“放水”,源头指央行,也就是用中国人民银行替代了本案例中的企业1。(只要有借贷需求,并且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00%即可。这种小于100%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称为“部分准备金制”。)


1.2货币创造中的漏损


货币调控(P8):


降准/提准:是央行最常见的宏观调控手段。(例,存款本金1000万时,(1)若存款准备金率为20%,则银行存贷款将放大为5000万。(2)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为18%,则……为5556万。)


量化宽松QE:央行在不改变准备金率,直接投放货币所谓的印钞。

通过1000万元银行创造出“伪钞”5000万元,仅是理想状况。现实生活中,某明星收到640万元以后,会留下10万元现金去消费,只存630万元进银行。银行按630万元基数缴纳20%存款准备金后,也可能留下10万元现金在出纳的保险柜里,只贷出494万元(而不是表格里的512万元),由此引发的连锁反应,会导致银行创造的货币总量达不到5000万元。该情况称为“现金漏出”或“现金漏损”。


扩展知识:


货币总量有四个层次的概念,分别定义为M0、M1、M2和M3。


M0:指流通中的现金,也就是整个银行体系之外的企业和个人拥有的现金总量;


M1:M0+各单位的活期存款;


M2:M1+居民储蓄存款+单位定期存款+单位其他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M3:M2+限制性货币量+金融工具及金融衍生品等。


流通性:M0>M1>M2>M3


愚以为,央行数字货币替代M0,其功能和属性与纸币相似,只不过形态是数字化,非纸质化的。微信钱包及支付宝的功能更像是M1,其中也夹杂着M2。央行数字货币不会完全取代微信钱包及支付宝,毕竟两个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2资本(股东权益)



2.1银行的会计资本


银行的资本概念有三个,分别是经济资本会计资本监管资本。经济资本也称“风险资本”,是从银行内部管理者的角度看待资本,指内部管理人员根据银行所承担的风险计算的、银行需要保有的最低资本量。作为投资者,重点需要关注和了解会计资本和监管资本。(P16)


一般准备


类似于金融行业专属的盈余公积金。按财政部规定,自2012年起,银行的一般准备不能低于风险加权资产年末余额的1.5%。(P23)


风险加权资产,就是以银行持有的各项资产所承担风险的不同,分别乘以监管部门规定的不同加权系数(如,国债加权系数为0,个人房贷为50%,普通企业贷款为100%,主动投资的工商企业股权为1250%等)后加总得出的。由于种种监管政策引导银行对资本的高效利用,风险资产总额通常都是小于银行总资产的。


资本的高效利用,指监管部门强制要求银行按其持有的风险加权资产总额,配比固定比例(如10.5%)的自有资本。因此,同样的总额的资产,若加权系数不同,银行需要为之准备的本钱也不同。(例,放1000万元个人房贷,风险加权资产只算500万元,如果资本要求是10.5%。那么需要银行配比自有资本52.5万元。但如果买进1000万元工商企业股权,风险加权资产要算1.25亿元,则需要配比自有资本1312.5万元。这样,银行资本的回报率就有了巨大的区别。)


2.2银行的监管资本


现代银行监管的首要指标,就是强制要求银行自有资本保持在风险加权资产的一定比例之上,即资本充足率要求——事实上,借用融资炒股的概念,资本充足率就很容易理解——就是强制要求自有资本不能低于持股总市值的某一固定比例


资本充足率


是指银行不同资本占风险加权资产的比例,是银行面对的核心监管指标。


根据《资本办法》规定,目前我国系统重要银行一共六家: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监管机构对它们在各级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上,都要比其他银行高1%。另外,在特定情况下(未规定具体条件和时间),监管机构还可以要求银行额外计提0~2.5%的逆周期资本(由核心一级资本满足)。


若银行未达标,监管部门会有无数办法治你,常见的有:限制银行放贷规模;限制银行员工薪酬;限制银行向股东分红;限制银行开设分支机构;限制银行投资其他金融机构等。


核心一级资本


指在银行持续经营条件下用来吸收损失的资本工具,具有永久性、清偿顺序排在所有其他融资工具之后的特征。


简单理解,核心一级资本就是会计报表上的净资产。但也不完全是,需要在净资产的基础上一减一加。(P31)


减去净资产里面其他资本工具及其溢价。(1)带有强制转普通股条款且股息不可累积的优先股;(2)可转债里包含的权益部分。


②若银行控股的下属子公司里,该子公司(除保险公司外)中属于少数股东所有的那部分核心一级资本,则需加回


核心一级资本=净资产-强制转普通股的优先股-可转债+除保险外的下属子公司少数股东权益中的核心一级资本


其他一级资本


非累积性的、永久性的、不带有利率跳升及其他赎回调控,本金和收益都应在银行持续经营条件下参与吸收损失的资本工具。


简单理解,①核心一级资本里从净资产里减出来的两种其他资本工具及其溢价;②下属子公司中除保险公司外的其他金融机构(若有)少数股东权益中属于其他一级资本的部分。


其他一级资本=净资产-强制转普通股的优先股-可转债+下属子公司除保险外的其他金融机构少数股东权益中的其他一级资本


特别注意:银行及受其控制或影响的关联方认购的本银行其他资本工具(如优先股或可转债),或银行直接或间接为购买本行该资本工具提供了融资的不算入一级资本。(原因:防止银行把自己的创造“伪钞”技术腾挪成自有资本。)



并表范围的区别


监管资本的并表范围和会计资本的并表范围,主要区别有三条:


①银行持有的保险公司不纳入监管资本并表范围(如工商银行旗下的子公司工银安盛人寿保险,不纳入监管资本并表范围)。


②银行持有的非金融类工商企业不纳入监管资本并表范围。


③银行控制的金融机构,若出现某些特殊情况,导致控制权或表决权无法实施的,不纳入监管资本并表范围。(如,被投资金融机构进入破产程序、停业清算程序,境外被投资金融机构出现资金调度受到限制等)


若银行旗下并无保险公司,也没有非金融类工商企业,所控制的金融机构没有出现上述特殊情况,则监管资本并表范围=会计资本并表范围。


二级资本


资本充足率要求和一级资本充足率要求之间的差额,可以是一级资本,也可以是二级资本。二级资本主要包括:二级资本工具及其溢价超额贷款损失准备可计入部分少数股东资本可计入部分


二级资本工具目前主要指发行期限>5年的无担保的约定受偿顺序排在股东之前但在存款人之后的债券(若银行破产,银行资产须先付清所有存款人之后剩余,再支付这些二级资本工具)。

超额贷款损失准备,指银行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超过监管最低要求的部分


少数股东资本可计入部分:银行下属子公司中若有其他金融机构(除保险公司外)的,其中少数股东权益中的二级资本部分计入银行二级资本。



资本扣减项


核心一级资本、其他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共同构成银行的资本。按《巴塞尔协议Ⅲ》的设计,银行资本结构最理想的状态是核心一级资本、其他一级资本、二级资本占比分别为71.4%、9.5%、19.1%。截至2015年末我国银行的情况分别为81.1%、2.9%、16%。总体来说我国银行业的资本构成更依赖核心一级资本。其他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工具相对匮乏、有待发展的状态。(P34)


在计算资本充足率的时候,需要在核心一级资本、其他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总和的基础上,减去规定的扣减项(指不算进监管资本的),才可作为资本充足率的分子值。


资本扣减项,可视为监管层挤银行资本中泡沫成分的动作。规定的不算进监管资本,如下:


商誉,从核心一级资本扣除;


②除土地使用权以外的其他无形资产,从核心一级资本扣除;


③由银行经营亏损的净递延所得税资产(企业经营亏损,税务局不退税,但允许企业从后某时间段的盈利里填补本年亏损后,再缴纳企业所得税),其他依赖于银行未来盈利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超出银行核心一级资本10%的部分,从核心一级资本扣除;


贷款损失准备计提达不到规定最低水平的,缺口直接从核心一级资本扣除;

资产证券化销售利得,从核心一级资本扣除;


⑥确定收益类的养老金资产净额,从核心一级资本扣除;


⑦对资产负债表中没有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实施套期保值形成的损益,从核心一级资本扣除(损加回,益扣除,下同);


⑧商业银行自身信用风险变化导致其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化带来的未实现损益,从核心一级资本扣除;


⑨银行直接或间接持有的本行股票,从核心一级资本扣除。直接或间接持有的其他各级资本工具,对应层级的资本里扣除(需要从对应层级的资本里扣除的,若本层级不足以扣除的,从更高一级资本里扣除,即二级资本不够扣除,从其他一级资本里扣,以此类推);


⑩商业银行之间通过协议互相持有的各级资本投资,从对应层级的资本里扣除;


银保监会认定为虚增资本的各级资本投资,对应从各层级的资本里扣除;


⑫银行对其他未达并表条件金融机构的投资,投资额或核心一级资本投资额超过本行核心一级资本净额10%的部分,按规则扣除。


例如工商银行各级资本及其扣减项(财报P322,附件P143):

资本充足率的观察意义


监管机构如此严格细致地规定各类资本构成及其比例的原因:


∵银行通过发放贷款而创造出来的钱,实际上类似一种可流通的担保凭证。借款人首先以现有资产或未来收入对贷款做出超额担保,如100万元的房产担保贷款60万元;然后银行再以自身资本金给这笔贷款或现金提供连带担保责任;最后政府以打击假币、协助清收的隐形承诺,又加了一层担保。三层担保叠加后,账户上的数字才获得了社会的信任,具备购买力。∴政府是兜底的最后一家担保机构,对前两层监管越严格,自身责任就越小。(《手财2》P37)


资本充足率对比监管标准

资本充足率=资本总量÷风险加权资产总量

1、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


意味着该银行诸多业务可能受限。若想改变现状,①要么缩小分母,就得将资产配置在更多低权重资产(如债券)上,收缩信贷规模;②要么提高分子,寻求融资手段(配股或增发新股、发行优先股或可转债等)。


总之,缩小分母后果导致应收、利润的增长受阻,导致每股收益增速下降扩大分子需根据具体融资手段及价格来分析对银行股东利益的影响


2、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


意味着短期无融资需求,具备进一步扩大资产规模,提质增收,或维持资产规模的情况下,加大分红的能力。


3、杠杆情况


资本充足率是自有资本占经风险加权后的资产总额的比例,因而也代表银行股东承受经营杠杆的大小。


①资本充足率越高,意味着银行股东承受的经营杠杆倍数越小


②资本充足率越低,意味着银行股东承受的经营杠杆倍数越大



3负债



3.1银行的高负债特点


根据工商银行2015年财报显示,资产负债表的归母股东权益(股东们投的钱)约1.8万亿元,总资产22.21万亿元。可想而知,银行用自己的1.8万亿元,做了高达22.21万亿元的生意,杠杆放大12.5倍。(P40)


关于巴菲特对银行高杠杆生意的语录有:“银行业不是我们的最爱。当一个行业的资产普遍是其股东权益的20倍时,只要资产端发生一点点状况就有可能把大部分的股东权益给蚕食掉。”“由于20:1的杠杆比率会使管理中所有的优点与缺点被放大,所以我们对用便宜的价格买下一家经营不善的银行一点兴趣都没有。相反,我们只对以合理价格买进一些经营良好的银行感兴趣。


杠杆率


杠杆率,并非简单地以股东权益占银行总资产的比率。它是一个监管专用的名词


根据《商业银行杠杆率管理办法(修订)》2015年第1号第一章第四条,商业银行并表和未并表的杠杆率均不得低于4%。即杠杆倍数≤25倍


杠杆率=(一级资本-一级资本扣减项)÷调整后的表内外资产总额×100%

          =一级资本净额÷调整后的表内外资产总额×100%≥4%


杠杆率与资本充足率的对比


杠杆率算是监管部门在资本充足率的基础上,另设的一个兜底指标,它与资本充足率的主要区别在于分母是否加权。(P42)


资本充足率的分母:风险加权资产总量(加权的)


杠杆率的分母:调整后的表内外资产总额(不加权的)


例,银行买10亿元国债或借出一笔钱给农业发展银行,①计算资本充足率时,由于国债或拆出给政策性银行的款项加权系数(风险系数)均为0,即这10亿元就以0计入分母(风险加权总量)。②计算杠杆率时,不加权(不加风险系数),按10亿元计算。


因此,杠杆率指标通过忽略银行资产类别,限制了其放大倍数的上限,从而达到限制银行总资产过度扩张的效果。即哪怕全部配置风险系数为0的资产,也无法无限扩大,而是被限制在一级资本净额的25倍以下。


表外资产


银行利用自身信用提供某些担保、承诺、授信之类的服务,能够为银行创造收入,虽然这些担保、承诺、授信并不体现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内的资产,但实际上银行也为它们承担着风险。这种银行承担风险不记录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内的资产,称为“表外资产”。(对于表外资产,监管部门要求按照一定的转换系数折算成表内资产。)


例,银行给用户的信用卡透支额度为5万元,若用户透支了3万元。该3万元计入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内,另外2万元,按监管规定,此类表外资产转换系数为20%。故,计算杠杆率时,该分母(调整后的表内外资产总额)就需要将2万×20%=0.4万元包含在内。


3.2银行负债之存款


存款分析方法


根据下表结构列出数年来相应的项目。通常而言,活期存款占比越高的银行,经营成本对央行基准利率或市场利率的波动越敏感。(《手财2》P49)

注:个人存款和公司存款占比加总不等于100%。∵银行还有少量其他存款,如外币存款、在途汇款等。其中,外币存款既有国内居民或企业存的外币,也有因开展离岸银行业务而吸收的外币。(离岸外币,指银行吸收非居民的资金,服务于非居民的金融活动。非居民指在境外的自然人、法人、政府机构、国际组织及其他经济组织。)


存款面对的监管


主要有存款准备金、存贷比(贷款占存款的比例)、存款偏离度、存款保险等。


存贷比


1994年2月,央行发布了《关于对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通知》(银发〔1994〕38号),规定贷款占存款的比例≤75%。(P46)


存贷比的副作用:①约束了央行通过法定准备金率调节市场信贷的功能——75%的存贷比,理论上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25%以下变动,是无法起到引导作用的;②导致银行在月末和季末通过各种或明或暗的高息手段吸收存款,人为扩大月末和季末的存贷比分母、引发市场利率巨大波动。(银行若想多放贷,就得多吸收存款,所以导致期末高息手段吸收存款。)2015年10月1日起,监管部门取消了存贷比指标的强制监管,转为非强制性观测指标。


例,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10%,无现金漏损情况,银行A吸收100元存款,缴纳10元准备金,本可以放贷90元的。可是规定75%的存贷比最多只能放贷75元。(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5%,无法起到引导作用。)(P55)


存款偏离度


主要是为了遏制月末/季末拉存款的力度。存款偏离度指标规定:银行的月末/季末存款偏离度不允许高于3%,也就是说月末那天的存款总额不能超过银行全月日均存款额度的103%,否则将面临处罚。


月末存款偏离度=(月末最后一日各项存款-本月日均存款)÷本月日均存款×100%


本月日均存款≤上月日均存款×(1+最近4个季度最后一月日均存款增长率的均值)


月日均存款增长=(本月日均存款-上月日均存款)÷上月日均存款×100%


存款保险


存款保险制度是2015年5月确立的。即银行需要以吸收的存款数额(不含同业存放和本行高管个人存款)为基数,按照万分之一点六的比例,缴纳存款保险金,每半年交一次(基数×0.016%÷2)。换取的保障是:若该银行破产,单个储户在这家银行存款总额50万元以内(含利息)的部分,央行包赔,7个工作日到账。这是上市公司一笔额外的成本(2016年10月,财政部、税务局发文:自2015年5月1日起,允许银行的存款保险作为费用,在税前扣除。算是帮银行分摊了这笔额外成本的  1/4 <所得税25%>。)(《手财2》P48)


3.3理财产品


部分理财产品会体现在资产负债表里,而部分不体现。主要取决于银行是否承担风险。言简意赅,就看银行是否对该笔理财保本。


保本与非保本理财:


保本理财


实施保本理财,银行承担了理财产品的风险,需归入资产负债表内。具体计入表内什么科目,各银行有异。


如,①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将保本理财计入“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科目;②建设、交通、兴业、中信、平安、北京和南京银行直接计入“吸收客户存款”科目;③宁波、浦发和华夏银行计入“其他负债”。


非保本理财


非保本理财,理论上银行不需要承担理财本息风险,只是收取代理费或手续费的中间收入,无须计入银行资产负债表,一般称之为“表外理财”。但银行依然会在财报附注中以“理财产品”名目披露,计入“在未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结构化主体中享有的权益”(例,工商银行2015年财报280页)。


从理财产品到影子银行


银行理财产品起初是以投资同业拆借和债券为主。


①保本理财:银行通过约定(固定)收益率,投资收益中扣除发放的固定收益后,剩余部分全部归银行所有。


②非保本理财:类似于货币基金和债券基金。基金是约定管理费(或收益分账),投资收益中扣除管理费和分账,剩余部分归资金所有人享有,属代客理财定义。


保本的利弊:


①利端:只需刚兑固定收益和本金,剩余的投资部分归银行所有。②弊端:银行承担理财风险,归入表内负债端。


两者对比后发现,保本理财本应由资金所有者承担风险、享受收益的理财产品,被扭曲成了刚兑的债券,更像是吸收存款的高息揽储手段(也就是说,银行本应代客理财的,简单的收取管理费等费用,却变成了“影子银行”)。


∵银行或明或暗的刚兑承诺和约定收益率(固定收益率),资金所有者也没有动力去关心资金的动向。银行承担了固定风险(本金和约定收益的刚兑,也就是保本理财),获取约定收益率之外的剩余部分,使得银行有了追求更高收益的冲动。变相地将理财产品大量投向了愿意给出更高利息的非标资产。实现了对企业的变相放贷,规避了监管政策中对某些行业或某些企业的贷款约束,即“影子银行”。(P52)


(①标准化资产,如国债、央行票据、企业债券等。②非标资产: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指非公开交易的债权型资产。其本质依然是贷款的各种变形,发展壮大于2009年四万亿刺激计划之后的贷款额度总量控制和行业投向限制背景下。总之,相比标准化资产而言,非标资产收益率较高、信息透明度低、形式灵活多样、流动性差等特点。)


影子银行的主要特征:同样从事类似银行的金融中介活动,但不受巴塞尔协议的约束。游离于资本充足率、不良率等各种监管之外,其规模对国民经济及金融系统稳定形成巨大威胁。(好在《十九大报告》指出,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2013年银监会出台规定,理财产品投向非标资产该银行理财总额的35%,且<该银行上年度报表总资产的4%。还规定了理财产品募集资金用于投资单一借款人及其关联企业的银行贷款,或用于向单一借款人及其关联企业发放信托贷款的,其总额≤该银行资本净额的10%


取消保本理财


2018年04月27日,央行、银保监、证监会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资产管理业务是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出现兑付困难时,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金融机构不得在表内开展资产管理业务。


3.4银行的其他负债


3.4.1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


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指其他银行或金融机构在本行开户存钱。(同业存放也称“同业存款”)


①境内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指银行吸收的境内金融机构存款。②境外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指银行吸收的境外金融机构存款。另外,保险公司的存款归为“客户存款”。


2014年5月16日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业内称为“127号文”),规定同业存放期限必须≤1年。因此,目前同业存放或是活期,或是一年以内的定期存款。


“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与“拆入资金”


同业存放:若银行A存一笔钱进银行B里(就好比你把钱存进你在工商银行的户头里)。于是,接受存款的银行B,计入负债端的“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反之,银行A计入资产端的“存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


拆借资金:若银行A将这笔钱直接借给了银行B,银行A计入资产端的“拆出资金”。反之,银行B计入负债端的“拆入资金”。


为何会有“同业存放”和“拆借需求”:


例,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10%,无现金漏损情况,银行A吸收100元存款,缴纳10元准备金,本可以放贷90元的。可是规定75%的存贷比最多只能放贷75元。结算后发现,银行A吸收了存款100元,交了10元准备金,放贷75元,还剩15元现金在手。为了获取利息,于是将这15元,①要么存进银行B,计入“存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②要么借给银行B,计入“拆出资金”。(P55)


同业拆放利率Shibor


同业资金拆入或拆出的价格(即拆借利率)在我国已经市场化。同业拆放利率(缩写Shibor)自2007年1月4日正式运行,已是我国金融机构之间拆借资金的权威指导价。(P56)


拆借的需求


银行同业市场交易,依赖于银行开立在央行的账户结算,所以他们交易的对象,实际就是各银行的超额准备金。除了追逐更高收益和结算需求外,银行也会因贷款和提现需求而向超额准备金有富余的同业拆借资金。


①贷款需求:银行放贷的同时,需要给央行缴纳一笔对应的法定准备金。若银行超额准备金不足,就无法缴纳法定准备金,这时,银行若需要完成放贷,则须向同业临时买入超额准备金向央行缴付。


②提现需求:当银行客户要求提现而银行库存现钞不足时,银行需向央行金库(各地区央行直属的金库)申请提现。但央行只允许银行在超额准备金为正值的时候提现,且提现最大额度为超额准备金部分。因此,当突发提现使超额准备金<日常经营需要时,银行就需要先依赖信用向超额准备金富余的同业买进超额准备金,然后向央行本地金库申请提现。(P57)


监管要点


监管部门对银行依赖同业存放和资金拆入的总量,做出监管要求:


①单家商业银行:同业融入资金余额-境外拆入资金≤负债总额×1/3


同业拆入资金最高金额≤银行各项存款余额×8%


③去掉结算性同业存款和风险权重为零的资产后,单一金融机构同业融资净额≤融出银行一级资本×50%


注:融资方为政策性银行及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风险权重为0。


3.4.2存款证


存款证,又称“同业存单”。是由银行(或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全国银行间市场上发行的记账式定期存款凭证(一般是电子的,没有纸质载体),其投资和交易主体为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成员、基金管理公司及基金类产品,是一种货币市场工具。具体发行资格由央行考评掌握。


存款证特点:


存款证(同业存单)是可以交易的同业存款(同业存放),类似于银行向金融机构发行的短期债券;


②相比同业存放,最大优点在于可在二级市场流通,持有机构可以在到期日前转让它;


③既可以是固定利率计息(通常比定期存款利率高),也可以是挂钩某公开利率的浮动利率计息;


④t≤1年,采用固定利率计息;t>1年,采用浮动利率计息,通常挂钩Shibor。


节约成本


存款证的发行,从财务角度看节约了两笔成本:①法定存款准备金(因为类似发行短期债券,而非吸收存款),②营业费用。


“对公定期存款”与“存款证”的对比(参考兴业银行2015年财报)


1、近似点:①单笔金额都比较大;②期限多为3个月、6个月或1年。


2、成本方面:

①2015年兴业银行对公定期存款平均利率为3.22%,存款证为3.6%(存款证获取成本略高0.38%)。


②然而,由于存款需要交纳法定存款准备金,即银行吸收到的对公定期存款中只有82%(2015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18%)可用于投资或放贷。存款准备金存放于央行的存放利率为1.62%。这样算来银行获取82元资金需要付出的利率不是3.22%,而是[(3.22%-1.62%)×18+3.22%×82]÷82=3.57%的利率。


③存款证无需缴纳准备金,仅此一项,两者的获取成本就从0.38%缩小至0.03%。在加上银行吸收对公定期存款需要设置大量网点机构,配备专门营销人员,营运费用、人工成本即营销费用等。而发行存款证直接省略这些成本。


两者相比,利率高0.03%的存款证对于网点比较少的银行而言,反而可能更划算。


3.4.3“同业存放”对比“同业存单”


同业存放


名称同业存放,即是“同业存款”。


业务:①同业存款业务以一对一的存款形式展开。②指金融机构之间开展的同业资金存入与存出业务,银行融出资金时,需要在融入银行开户,将资金存入本行开立的账户,资金所有权不发生转移,是流动性最好的现金资产。


业务开展条件:①只需对手方之间互相认可即可。②资金融出方对融入方开展同业存款业务,需要对存入银行进行授信,与拆借、拆放共享综合授信额度。


业务期限:同业存款期限较同业存单灵活。同业存款期限可由业务双方共同商定,一般为7天、14天、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1年,且按照协议规定,通常可以提前支取。


定价:报价以各大行报价及市场情况为指导。


会计处理

①融出方:借“存放同业”,贷“现金/存放中央银行”。


②融入方:借“现金/存放中央银行”,贷“同业存放”。


计提方面:风险权重根据《巴塞尔协议Ⅲ》进行计提:①同业存放不计入存贷比存款余额,存放同业也不计入贷款,占用风险资产,不占用信贷规模。活期存款视同现金,风险权重为0,定期存款则根据期限确定权重。②融资方为其他存款性金融机构,t<3个月风险权重为20%,t>3个月风险权重为25%;③融资方为其他非存款性金融机构,风险权重为100%。


同业存单


名称同业存单,即是“存款证”


业务:①同业存单则是以一对多的凭证发行方式展开,更为标准化的产品。②是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全国银行间市场上发行的记账式定期存款凭证,发行后可以进入二级市场流通,也可作为质押品进行质押式回购交易,是利率市场化的一个重要试点工具。


业务开展条件:①需要在央行备案。②发行同业存单前,机构需要在央行备案当年的发行额度,并在额度内自行确定每期同业存单的发行金额、期限,但单期发行金额不得低于5000万元人民币。


业务期限:同业存单发行期限更为标准化,可为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年、2年和3年。


定价:以同期限Shibor利率为参考,并根据存单的市场供需情况定价。


会计处理


①融出方:借“金融资产投资”,贷“存放同业/存放中央银行”。


②融入方:借“存放同业/存放中央银行”,贷“应付债券/已发行债券凭证”。


计提方面:风险权重根据《巴塞尔协议Ⅲ》进行计提。


3.4.4向中央银行借款


该科目指银行向中央银行借入的款项。中央银行享有发钞权,拥有“无限”的流动性。是银行的银行,当银行失去流动性时,央行可以向银行提供借款。


SLF


学名:“常备借贷便利”(Standing Lending Facility)戏称:“酸辣粉”


简介:银行用合格抵押品从央行借款的手段。


期限:一般1-3个月


备注:目前央行接受的合格抵押品有国债、央行票据、国开行及政策性金融债、高等级公司信用债(必然是打折抵押的)。


MLF


学名:“中期借贷便利”(Medium-term Lending Facility)戏称:“麻辣粉”


简介:跟“酸辣粉”一样,靠合格抵押品从央行借款。


期限:比“酸辣粉”略长,一般为3个月的、6个月的和1年期的,且允许到期展期。


备注:“麻辣粉”一般都有贷款投向约束限制,也就是说,借这笔钱的银行需承诺把钱投向央行要求的某特定领域,如“三农”领域、小微企业等。


SLO


学名:“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hort-term-Liquidity-Operations)戏称:“酸辣藕”


简介:央行7天以内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基本就是将以往的7天、14天的正回购、逆回购,补上更短、更灵活的期限。利率同样采用市场招标。


期限:7天以内。


备注:①正回购,指央行卖各种票据,从市场中收钱回来,是收缩流动性的手段。②逆回购,指央行花钱在市场买票据,是投钱到市场的增加流动性行为。


PSL


学名:“抵押补充贷款”(Pledged Supple-mentary Lending)戏称:“胖死了”


简介:央行向银行放贷款。


期限:一般3-5年。


备注:由于时间较长,银行可以用这笔钱再放贷,息差吃到“胖死了”。它和央行对银行的再贷款类似,但略有区别:①再贷款不需要抵押,一般含有金融稳定意义。银行获取央行再贷款,容易被市场认为出现流动性危机了。②“胖死了”需要抵押物,是银行正常的资金获取手段。央行使用PSL,不仅可以向市场释放流动性,还能起到引导市场中长期利率的作用(若同等条件下,向其他机构借款的利率>PSL的利率,那干脆直接向央行借款)。因此,PSL相当于设置了利率的上限。


总之,但凡同等条件下能在市场借到所需资金,银行会尽量避免向央行借款。∵该借款行为容易被市场察觉为该银行出现同业信任危机或流动性困境,从而可能导致银行经营信用下降。所以该科目数额一般较小,通常是央行直接对银行投放低利率政策性的优惠支持(如专项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等)。


3.4.5卖出回购款项


卖出回购款项,简单理解就是金融机构之间的抵押贷款。(P62)


例,银行A把自己持有的票据、证券、贷款等金融资产先作价100元卖给银行B(或信托、券商、保险等金融机构),同时约定未来以某确切时间加价买回,如102元回购。这个加价部分就等于是借款利息。


会计处理:①对于银行A而言,计入负债端的“卖出回购款项”。与之相对应,②银行B,计入资产端的“买入返售款项”。


需注意:“卖出回购/买入返售”科目里,目前只允许记录两家金融公司之间直接进行的交易,如果中间还有第三方或更多方参与转手,则不允许计入本科目。


3.4.6应交税费


自2016年5月1日期,我国银行业全面推进营业税改增值税改革(营改增)。增值税税率为6%。


会计处理:

若银行收到贷款利息收入为100元。①2016年5月前,营业税率为5%。借记“营业税金及附加”5元,贷记“营业收入”100元。②“营改增”后,贷记“营业收入”(100÷1.06=94.34),借记“应交税费”(95.34×6%=5.66元)。


3.4.7其他负债


有些该付未付的利息、政府补贴递延收益、具有融资性质的长期应付款、委托资金和委托贷款的差额以及一些无法归类的应付款项,都计入该科目。部分银行把保本理财产品资金也归入该科目。



4资产



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表对比非金融类企业,明显清爽许多。


可参照各银行财报,做出类似简单资产归类:

并做出资产负债表百分比表格:


4.1现金及类现金资产


需注意:财政性存款,不计入商业银行报表资产。


财政性存款,指银行经办的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内存款及集中代缴财政部门的各种款项形成的存款,它属于中央银行的资金来源,只是因为央行不直接办理开户业务,所以央行付费委托给各地商业银行代收代支。(由于数量少,从投资者角度可忽略)


4.2投资类资产


4.2.1贵金属


银行持有的黄金、白银等贵金属的价值,按照报表日贵金属成本和公允价值两者中较低值计量。


4.2.2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一般来说,银行投资的金融资产主要为各类债券。债券主要有:国债、地方政府市政债、央行票据、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各类金融债券、由资产证券化带来的资产支持债券、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等。


企业债券,指中央直属机构、国有独资或控股企业依据《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发行的债券。


公司债券,指依据《公司法》发行、可以在交易所交易的各类债券,发行主体一般是上市公司。


4.2.3应收款项类投资


指银行买进的非上市的、缺乏活跃市场报价,但具有固定或可确定偿付金额的债权。类似于持有至到期投资。以摊余成本法计价,需要计提减值准备。


根据2014年5月16日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业内称为“127号文”)禁止非标资产进入买入返售科目。那么,之后的非标资产主要来了这里——应收款项类投资。


由于跨行业监管相对困难,加上应收款项类投资目前没有额度和期限的约束,坏账计提操纵空间较大,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目前银行表内规避监管最重要的渠道。(例,自127号文颁布后,<商业承兑汇票已不允许对其进行买入返售/卖出回购交易,故商业承兑汇票目前仅限于贴现和转贴现业务。(P149)>兴业银行2015年财报里的买入返售余额同比锐降68%的同时,应收款项类投资同比狂飙约160%,应收款项类投资理财产品余额则飙升为2014年的28倍。)


应收款项类投资并非全是非标资产。非上市的凭证式国债、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债券等就属于标准化债权。


4.3客户贷款及垫款


该科目里放置的是银行最重要的资产。大部分银行该项资产会占到总资产的一半或以上。该项资产通常会分为公司贷款个人贷款票据贴现三大类。


公司贷款,主要包含流动资金贷款、贸易融资、项目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等。个人贷款,主要包括信用卡透支、小微企业贷款、个人住房贷款、个人消费贷款、个人经营贷款等。票据贴现,类似于一种标准化的快速贷款机制,①贴现是企业持有该票据向银行申请兑现并愿意支付一定费用的行为。②转贴现是银行持有该票据期间,若有资金需求,将该票据转让给另一家银行或机构的行为。③再贴现是银行将该票据转让给央行换取资金的行为。


投资者可根据银行财报关于贷款及垫款项的详细披露绘制图表,做出分析:


4.3.1贷款分类


银行按照担保方式进行分类披露,即抵押贷款、质押贷款、保证贷款和信用贷款。


抵押贷款

贷款客户(公司或个人)用自己拥有的财产,土地、房产、设备等不动产作为还款担保来向银行贷款。无需向银行移交抵押物,只需合同约定或实施权利抵押登记即可。


质押贷款

利用动产或权利凭证作为还款担保向银行贷款。当获取贷款时,需把用于担保的动产或权利凭证移交给银行保管或冻结,待归还贷款后,再收回质押物,如车辆、仓单、提货单、专利权、商标权、公司股权等。


保证贷款

借款人借款时,由银行认可的第三方提供连带担保责任。第三方保证人可以是法人,也可以是自然人。保证人需银行认可,其具有代为偿还全部贷款本息的能力,且在放贷银行开立有账户。


信用贷款

贷款人无须抵押物,仅凭企业或个人的信誉在银行获得的贷款。


绘制图表做出分析


投资者可根据“这四类贷款的占比”绘制图表,做出分析。观察各类贷款占比的增减变化趋势。


质押贷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票据质押。抵押贷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房贷)。这两类都是银行重要的资产投向,根据这两类贷款绘制图表。


“按行业划分的公司类贷款和不良贷款结构”与“按地域划分的贷款和不良贷款结构”:


还可根据贷款的地域分布或者行业分布绘制统计图表。提高对高风险行业贷款的警惕心,或在某行业或某区域发生较大变化时,提前识别在此地域或此行业内受益或受损的银行。(这些数据在银行财报的“贷款五级分类分布情况”部分披露,如工商银行2015年财报P73-74)


例,投资者若发现采矿业在某银行的报表中不良贷款率出现抬头时,那么接下来的日子,①对采矿业发放贷款占全部贷款比例较高的银行,很可能就会日子难过;②或分区域看,山西、吉林、黑龙江不良率名列各区域前茅,那么哪些银行在这些省份发放贷款较多,未来经营压力可能就会较大。(P84)


4.3.2贷款的五级分类


五级分类的由来


2004年以前,我国银行业将贷款分为四类,分别为正常、逾期、呆滞、呆账。逾期贷款指借款合同到期未能归还的贷款。呆滞贷款指逾期超过一年仍未归还的贷款。呆账贷款指确定不能收回的贷款。逾期、呆滞和呆账归入不良贷款范围内。


从2004年起,我国全面推行国际通行的五级分类制。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银行主要依据借款人最终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的实际能力,确定贷款遭受损失的风险程度,划分贷款类别。其中次级、可疑和损失这三类总称为“不良贷款”(大部分不良贷款只是无法产生等于贷款本息原值的现金流,但依然有价值、可疑产生现金流的)。


贷款五级分类的规范性文件:


①央行印发的《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银发〔2002〕98号);

②银监会印发的《贷款风险分类指引》(银监发〔2007〕54号);

③财政部印发的《金融企业准本金计提管理办法》(财金〔2012〕20号)。


五级分类的特征


1、正常类贷款

指借款人生产经营正常,主要经营指标合理,现金流量充足,一直能够正常足额偿还贷款本息的贷款。


2、关注类贷款

指借款人目前仍然能够按时归还本息,但已经出现了一些可能对偿还不利的因素。关注类分为三档,主要根据风险状况增加而递推。(P86-88)


3、次级类贷款

指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依靠正常的营业收入已经无法保证足额偿还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造成一定损失的贷款(一般预计损失在30%以内),次级类分为两档。


4、可疑类贷款

指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会造成较大损失的贷款(一般预计损失率在30%~75%之间),可疑类分为两档。


5、损失类贷款

指即使银行在采取所有可能或一切必要的措施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的贷款(一般预计损失率为75%~100%)。


4.3.3不良贷款和逾期贷款


五级分类的后三类,即次级类、可疑类和损失类贷款,统称为“不良贷款”。投资者可根据关注类贷款、关注率、不良贷款和不良率绘制图表,了解变化趋势。


逾期贷款


该数据,各个银行披露的口径不一,将造成银行间的财报数据对比时的困境。所谓披露口径差异,并非逾期时间的问题,而是当出现本金逾期、部分本金逾期、利息逾期、部分利息逾期这些情况时,逾期贷款究竟是如何计算。


例,工商银行2015年财报P77披露的逾期口径为“①当客户贷款及垫款的本金或利息逾期时,被认定为逾期;②对于可以分期付款偿还的客户贷款及垫款,若部分分期付款已逾期,该笔贷款的全部金额均分类为逾期。”


分析方法:

投资者可在同行之间使用“逾期贷款比”(逾期贷款比=逾期贷款合计数÷贷款总数),该指标越低,说明该银行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管控越好。


①一般情况下,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应该归入不良贷款。但不良贷款里除了因逾期>90天的贷款,还有因其他因素划入的贷款。大部分银行对于信用贷款(包括信用卡透支),会在逾期超过30天后,直接划入不良贷款。因此,一般而言,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不良贷款<1为正常值


②若,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不良贷款>1,很可能该银行不良贷款分类不够准确,或者有不同程度上的数据美化


已逾期但未减值


该项目披露了已经逾期,但银行根据自身的判断并未计提减值准备的贷款情况(没算进不良贷款里)。(P96)


分析方法:


①已逾期未减值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是否有扩大趋势。


②1个月以上逾期未减值贷款所占比例大小。一般情况下,1个月以内的逾期贷款,有可能是技术问题(如信用卡用户忘记还款),但1个月以上的逾期,基本能够肯定是出问题了。∴一个月以上逾期未减值占比越大,越说明银行有意识地减少了当期计提,财报数据的可靠性就相对偏低。


③逾期贷款担保物是否充足,如工商银行(2015年财报P304)已逾期未减值贷款总额1545.02亿元,担保物公平允价值1842.67亿元,担保物公允价值>逾期总贷款约20%,则预期不会造成损失的理由基本可以接受。反之,调节不良的动机就比较明显了。


4.4减值准备


减值准备分为:“计提贷款减值准备”和“违约风险溢价”。


计提贷款减值准备预先从银行的经营收入中抠一块出来填补。违约风险溢价在给贷款定价时,就将预期损失分摊在所有贷款人身上。(P97)


4.4.1贷款减值准备


1、银行需要对所有承担风险和损失的资产计提减值准备金(包括发放贷款及垫款、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应收款项类投资、存放同业、拆出资金、抵债资金、抵债资产、其他应收款项等,以及包括转贷并承担对外还款责任的国外贷款及表外承担风险的资产)。


2、无需计提减值准备金的有“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及不承担风险的资产(如委托贷款或持有的国债等)。


3、“贷款及垫款”的计提减值准备为“贷款减值准备”。“贷款减值准备”是减值准备金的主要构成部分(如,2015年工商银行的“贷款减值准备”占“所有资产减值准备总和”的98.88%)。


拨备


拨备,指进行财政预算时,估计投资出现亏损时所预留的准备资金(预估的损失)。也称“资产减值损失”。 


例,某日银行发放1000万元贷款,银行会根据预估损失率(如2.5%)立刻拨出25万元备着,将剩下的975万元计入“客户贷款及垫款”科目。这25万元计入“资产减值损失”(损益类)。∵该25万元虽然已不在资产负债表,并从利润表支出去了,但并非实际支出,其实还在银行,只是相当于找了个黑屋子单独存放。那么,该黑屋子在银行账本上为“拨备余额”或“资产减值损失余额”。(P98)


日后,若发生损失,损失数额16万元<拨备余额,只需将该实际损失额进行核销即可。(核销行为,是假定损失变成真实损失的过程,对于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都没有直接影响)


从银行业务角度看,拨备可以起到平滑盈利波动的作用。①在盈利好的年份里,多提拨备,减少当期利润;反之,②在盈利差的年份里,少提拨备,增加当期利润。从而使经营结果相对平稳,不出现大起大落。


拨备的结构:


拨备通常包括“专项准备”和“一般准备”,特殊情况下计提“特种准备金”(如,国家遇到政治动荡、金融危机,直接影响到该国所有公司偿还贷款的能力)


专项准备,指针对非正常类贷款(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和损失类)计提的减值准备。


一般准备,指在专项准备不足以覆盖资产潜在风险,或者专项准备总额无法满足监管要求时,额外计提的拨备。“一般准备”通常以正常贷款余额为基数计提,也有以全部贷款全部贷款-专项准备=余额为基数的。(监管要求,一般准备≥年末贷款余额×1%


4.4.2拨备的计提


拨备计提指引标准(除了工、农、中、建、交五大行和招商银行可使用高级法<内部模型法>,其余只能按照监管部门规定的标准进行操作):


央行指标:正常类贷款1%,关注类贷款2%,次级类贷款25%,可疑类贷款50%,损失类贷款100%。


财政部指标:正常类贷款1.5%,关注类贷款3%,次级类贷款30%,可疑类贷款60%,损失类贷款100%。未实施五级分类的非信贷资产,按余额1%~1.5%计算潜在风险值。


银监会指标:

拨备覆盖率=贷款减值准备/不良贷款≥150%,

贷款拨备率(拨贷比)=贷款减值准备/贷款余额≥2.5%


从上述指标说明,除非关注类贷款总额非常高,否则专项准备显然无法满足监管要求。


公式推导:

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贷款余额,又∵拨备覆盖率=贷款减值准备/不良贷款


演化成:



∵拨备覆盖率≥150%,拨贷比≥2.5%

又∵拨贷比=拨备覆盖率×不良贷款率,即2.5%=150%×1.67%


根据监管要求:

①若不良贷款率1.67%时,银行主要盯着拨贷比,只要拨贷比满足了2.5%,则拨备覆盖率必然>150%。

②若不良贷款率1.67%时,银行主要盯着拨备覆盖率,只要拨备覆盖率>150%,则拨贷比必然>2.5%。


截止2015年底,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27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67%。懂得监管指标的推导,在看这个1.67%,不得不会心一笑,说一声:呵呵,真巧!(P101)


问:若专项准备无法满足监管要求怎么办?

答:计提一般准备。也就是把不足部分从正常类贷款或全部贷款中提取出来。


4.4.3一般准备的计提


,两家银行同样拥有1万亿元贷款总额,银行A不良贷款率为1%,银行B不良贷款率为3%,其贷款五级分类为:(P101)

解析:


本案例中,解析步骤,①先确定符合监管需要的计提总数,②然后对非正常贷款进行计提,③最后把不足部分在正常类全部贷款分摊计提


银行A:


①减值准备计提总额:

∵银行A不良贷款率为1%<1.67%,∴银行为满足拨贷比2.5%的监管要求,需计提250亿元(10000×2.5%)。


②对非正常类贷款进行计提:

按关注2%、次级30%、可疑60%、损失100%的指引,合计计提专项准备为900×2%+70×30%+20×60%+10×100%=61亿元。


③不足的部分在正常类或全部贷款中分摊:

∵需减值准备计提额为250亿元,而专项准备计提额为61亿元。∴需计提一般准备189亿元(差额=250-61)。

即,以全部贷款余额为基数,比例为1.89%(189÷10000);以正常类贷款为基数,比例为2.1%(189÷9000)。


银行B:


①减值准备计提总额:

∵银行B不良贷款率为3%>1.67%,∴银行需盯着拨备覆盖率150%的监管要求,针对300亿元不良贷款,需计提拨备450亿元(300×150%)。


②对非正常类贷款进行计提:

按关注2%、次级30%、可疑60%、损失100%的指引,合计计提专项准备为1200×2%+150×30%+100×60%+50×100%=179亿元。


③不足的部分在正常类或全部贷款中分摊:

∵需减值准备计提额为450亿元,而专项准备计提额为179亿元。∴需计提一般准备271亿元(差额=450-179)。

即,以全部贷款余额为基数,比例为2.71%(271÷10000);以正常类贷款为基数,比例为3.19%(319÷8500)。


小结:


1、根据上述案例解析可知,银行A的不良贷款额<银行B的不良贷款额。因此,可以理解为何监管要求①不良贷款率<1.67%时,紧盯拨贷比;②不良贷款率>1.67%时,紧盯拨备覆盖率。从计提总额得出,银行A<银行B。


2、当不良贷款率>1.67%时,150%的拨备覆盖率将对银行利润表形成很大压力。一般来说,最低要求100%的拨备覆盖率已足够。监管部门目前的150%拨备覆盖率要求,是针对银行业景气阶段,有意识地引导银行多提拨备,为可能到来的经济下行期做准备。一旦确认进入经济下行期,银行不良贷款率普遍超过1.67%之后,监管部门很可能会选择降低过高的拨备覆盖率监管要求,增加银行资本,引导银行释放信贷,对冲经济下行。


3、当不良贷款率较高时,降低拨备覆盖率对银行降低经营成本有很大帮助。例如案例银行B,按150%拨备覆盖率要求,则需计提拨备450亿元。而如果按100%的要求,则仅需计提拨备300亿元,同时仍然满足2.5%(300÷1000>2.5%)的拨贷比要求。

①直接增加银行税前利润150亿元(按25%所得税估算,约增加110亿元以上<150-150×25%>净利润)。

②按银行业目前净利息收益率约2.5%的水平衡量,类似于银行B贷款规模在1万亿元基数上暴增45%(差额300-179=121,全部贷款基数1.21%,原来为2.71%,1.21%÷2.71%≈45%,可看作1.21%是2.71%的45%,即暴增45%)左右的效果。

③按照8%的资本充足率要求,进行毛估估,110亿元净利润(核心资本)足够支撑银行发放1300亿元以上(110÷8%)的新增贷款,意味着紧靠降低拨备覆盖率监管要求一项手段,就使银行具备了贷款规模增速达到13%以上(1300亿÷1万亿)的能力。


4、有些银行通过将贷款化装为非信贷资产,进入应收款项类投资科目。由于非标资产的信息不透明,按“未实施五级分类的非信贷资产,按余额1%~1.5%计算潜在风险值。”的要求,非信贷资产在减值准备计提上操作空间较大。


4.4.4超额贷款损失准备


指银行按照拨贷比和拨备覆盖率要求计提拨备,甚至在此基础上主动以更高标准计提拨备,超出监管最低要求的部分。(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可计入二级资本里)


1、使用高级法的银行

计入二级资本的超额贷款损失准备信用风险加权资产×0.6%

宽限期(从开始被允许以高级法计量起的3年内): 

①100%<拨备覆盖率<150%时,计入二级资本的超额贷款损失准备≤信用风险加权资产×0.6%

②拨备覆盖率>150%时,不受限制,全部计入二级资本。


2、不使用高级法的银行

在实行100%的拨备覆盖率时,取“减值准备”和“专项准备金”二者中数值较大的,计入二级资本的超额贷款损失准备信用风险加权资产×1.25%


提醒:


拨备中的“一般准备”和股东权益的“一般准备”不一样。


①拨备中的“一般准备”,指为了满足拨贷比或拨备覆盖率的监管要求,计提拨备超出专项准备之外的贷款损失减值准备,它可以部分计入二级资本。


②股东权益的“一般准备”,指银行税后净利润的一部分,用以弥补未来莫须有的损失,虽然不可用于股东分配,但属于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


4.4.5动态拨备理论


指金融监管机构需要依据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银行贷款分类偏离度、贷款损失变化趋势等因素对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标准进行动态调整。


金融企业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变化,采取逆周期计提拨备的方法。①在宏观经济上行周期、不良贷款率相对较低时多计提拨备,增强财务缓冲能力;②在宏观经济下行周期、不良贷款率升高阶段,少计提拨备,并动用积累的拨备吸收损失。(言简意赅,150%的拨备覆盖率和2.5%的拨贷比不是硬性指标,是可以由监管层根据多种因素进行动态调整的。)


例,当经济下行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由1.67%以下变成了3%,若拨备覆盖率维持为150%不变,那么拨贷比要从2.5%提升至4.5%(3%×150%)。(P108)


解析:

①银行就必须再提取所有贷款的2%(4.5%-2.5%)作为拨备,这几乎就能吃掉银行贷款全部净息差,意味着银行全年所有贷款不创造一分钱利润,无法对资本进行补充。②若资本无法得到补充,资本充足率的硬指标就决定了银行将无法扩大信贷,除非继续融资。而经济下行期,从宏观角度看,中央政府恰恰需要的是银行扩大信贷、刺激经济。


4.4.6单项评估与组合评估


单项评估,指对大额不良贷款逐笔评估潜在损失,计提减值准备。


组合评估,指对剩余的不良贷款按照分类,或根据银行自有模型估算的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等数据,或根据监管部门的计提指引标准,计提减值准备。


有些银行会采用将公司贷款细分为单项和组合、个人贷款全部组合评估的方法披露。(P112)


单项评估+组合评估=减值准备总数


该减值准备数据就是拨备余额(黑屋子)里的总量,是历年累积变化的滚存数据,所以银行还需要披露期内变动数据。


4.4.7要点解析


贷款减值准备:

该表“贷款减值准备”(工商银行2015年财报P232 附注四、7.4)是一份记录拨备余额(黑屋子)里存货进出的流水账。该流水账仅仅记录的是“客户贷款及垫款”科目的减值准备。投资者仅需看最后一列“合计”数据即可。


资产减值损失:

①该表(工商银行2015年财报P271附注四、40)“资产减值损失”合计数869.93亿元,就是工商银行需要在2015年度利润表里作为经营成本扣除的。


②该表的“贷款减值损失”科目是核心部分,占据全部减值损失的98.88%(86022÷86993)。也就是最重要的“附注四、7.4 贷款减值损失”表剖析的数据。


减值损失


1、本年新增


指当年新计提的贷款减值准备,这是拨备余额(黑屋子)里新增的存货,有些银行写作“本年计提”。是银行当年持有贷款资产付出的代价(本年计提与贷款平均余额之比,一般也被称为“信用成本”或“信贷成本”)。


2、本年划转


指拨备余额(黑屋子)里,从“单项评估”转为“组合评估”,或者反过来。

为何要在“单项评估”和“组合评估”里互相转换呢?——答:①银行首先对某些大笔的不良贷款进行单项计提(计入“单项评估”),②然后对于剩余的、较小数额的不良贷款,打包评估计提(计入“组合评估”)。③过段时间,某些之前在“组合评估”项目里的贷款,成为需要单独评估了。此时,会计员需将该笔计提从“组合评估”转为“单项评估”。反之亦然。

总之,“本年划转”科目可视为“我们不生产拨备,我们只是拨备的搬运工。”


3、本年回拨


类似于把存货从拨备余额(黑屋子)里搬出来,回到银行正常账册上的行为。即减少拨备余额(黑屋子)里的拨备,对冲“本年新增”,从而减少银行当期支出,增加银行当期利润。同时也增加资产负债表的“客户贷款与垫款”总额。

为何要从黑屋子里搬出来呢?——答:①收回部分本金;②贷款升级了(从可疑类变成次级类、从次级类变成关注类,以此类推)。

总之,本年回拨的好处:①可以对冲“本年新增”,增加当期利润。②在经济周期好转时,该科目除了增加收益外,还可以产生利润叠加效应,即所谓拨备反哺利润现象。从而使经济触底之后银行利润的增长明显优于经济复苏的程度。


4、本年核销

指损失发生后,穷尽办法追讨回来,并通过监管部门批准,将这笔不良贷款从不良贷款账本里划掉,同时,与其对应的拨备也从拨备余额(黑屋子)里搬出来“烧掉”,有些银行命名为“本年处置”。(特征:①不影响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②影响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和拨贷比等监管指标。)


案例:(P121)

某银行有贷款总额1万亿元,不良贷款250亿元,拨备余额(黑屋子)350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5%,拨贷比3.5%,拨备覆盖率140%。


解析(如何才能达到监管要求):


方法①∵拨备覆盖率为140%<监管要求,即提升拨备覆盖率至150%。

则需要增加计提拨备25亿元(250×150%-350),即提升拨贷比至3.75%。

∴代价是减少当期税前利润25亿元。


方法②核销50亿元不良贷款,在不新增拨备计提的情况下,不良贷款变成200亿元,即拨备余额变成300亿元。


则不良贷款率由2.5%降为2%,拨贷比由3.5%降为3%(依然高于监管要求的2.5%),拨备覆盖率变成150%(300÷200)(也达到监管要求)。∴无需减少当期利润。

通过核销,不仅使报备覆盖率达标,还使不良率下降了,同时没有对当期利润造成任何影响。但并非可以随意进行核销。根据《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2013年修订版)的一系列规定,以及财政部和银监会对银行核销不良贷款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每年检查的覆盖面≥核销金额的20%。总之,核销不良贷款的成本相当大,没有那么容易。(P122)


若银行真逼急了,还有另一个办法核销。那就是将不良贷款打折转让给特殊目的载体(SPV)或者资产管理公司,使估算损失变成真实损失,从而满足税法规定,实现核销。(由于转让价格是折价的,银行一般不愿意这么做。)


小贴士:

SPV称为“特殊目的载体”或“特定目的载体”。指银行一个非保本理财产品,买入了某些理财协议约定好的资产,该资产产生的盈亏均由购买理财产品者承担,此时银行就必须单独为这些钱建一笔账,这个账本类似于设立了一个虚拟的金融机构,即为SPV。SPV常见的是理财产品、信托投资计划、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计划、基金公司资产管理计划、保险公司资产管理计划等。


5、收回以前年度核销

指银行把不良贷款及其拨备从黑屋子里搬出来烧掉后,居然有部分钱被收回来了。该笔款,扣除收回来的相关费用(如诉讼、执行、差旅等)后,把原来烧掉的拨备和贷款对应数额一起还原。该科目就是这个还原过程,其增加拨备余额(黑屋子)里的存货总量


要点总结


4.5违约风险溢价


违约风险溢价,指银行在给贷款定价的时候,加上一个违约风险溢价,将预期损失分摊在所有贷款人身上。(P126)


贷款的价格(利率)=资金成本+运营成本+损失平摊+目标利润


上述公式,“损失平摊”就是违约风险溢价。平摊,不是摊过去的损失,而是平摊“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预期值)


简单例子,海淘商家在每件商品上多收10元的包税项目(以免“被税”)。①对于客户而言,若是被税了,相当于仅仅花了10元就能省下超过200元的税收费用。②对于商家而言,该10元,是对于每个客户收取的,但商品进口时不一定每次被税。即该10元就相当于将必然损失提前分摊给各个客户,完成成本转嫁。


4.5.1成本加成定价法


成本加成定价,指成本加成定价公式里,对于核心数据“损失平摊”的取值。(P127)


案例:

某银行发放了1000笔金额为100万元的1年期贷款,银行的资金成本、运营成本分摊以及税务成本合计为3.5%,银行要求的目标利润为总金额的2%。求“违约风险溢价”和“贷款的利率”?


解析:

根据银行要求,目标利润为总金额的2%。∵银行放贷用的是“伪钞”,若按10%的资本充足率毛估,则2%的目标利润相对于净资产而言,收益率为20%(2%÷10%)。


①若不考虑预期损失,客户需承担的贷款利率为5.5%(3.5%+2%)。


②根据历史数据和模型计算,此类型客户平均违约率为2%,违约后平均损失率为50%(抵质押及担保等因素)。预期损失就是1000×2%×100×(1+5.5%)×50%=1055万元。(预期损失=贷款总数量×客户违约率×每份贷款额×(1+除预期损失的贷款利率)×违约损失率)即1055万元平摊至1000个客户上,每位客户需承担1.055万元。

∴相对于100万元本金而言,违约风险溢价为1.055%(1.055÷100)。这1000位客户获取贷款的利率为3.5%+2%+1.055%≈6.56%。


银行股投资原则


投资银行股,最大危害来自于非预期损失的变化。(如果有阿拉丁神灯帮忙剔除非预期损失的话,银行生意可看作为无风险的印钞机生意)


若有能力判断宏观经济的投资者,尽量选择非预期损失小的银行,并在市场预期经济将进入衰退期或萧条期的时间段里寻找合适买点。(P130)


非预期损失的特点:


资产相关性越高,非预期损失波动可能越大。因此①业务集中在某些行业或某些较小区域的银行,非预期损失会出现较大波动。反之,②贷款覆盖行业越多(分散),分布地区越广的银行,抵御非预期损失的能力就越强。


因而,对于不具备判断宏观经济拐点能力的投资者,建议将目光更多放在规模较大、覆盖行业和区域较多的银行上。


4.5.2基础利率加成法


我国大部分银行都是直接采用“基础利率加成法”对贷款定价的。


该定价法的流程:


①对企业风险进行评估,主要评估指标包括企业自有资金比例、资产负债率、企业现金流量、贷款种类、贷款期限、担保方式、其他因素等;


②将企业风险等级代入银行的评估体系,对企业信用进行分类;


③找出该类别企业对应的浮动系数,并根据客户对银行的重要性程度确定权重;


④将各项系数加权平均,得出利率浮动比例,将其加在基础利率之上得出贷款利率。


基础利率:

目前在央行的指导下,由9家商业银行(工农中建交五大行和招商、浦发、兴业、中信4家股份行)组成报价团,每天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平台发布贷款基础利率(Loan Prime Rate,简称LPR)。


每个交易日,平台会根据各报价行的贷款利率报价,剔除最高和最低报价,对其报价,以一定的比例为权重(该比例=报价行上季度末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所有报价行上季度末人民币各项贷款总余额)计算出贷款基础利率报价平均利率,并于11:30对外发布。


4.5.3贷款的展期与重组


贷款的展期


贷款的展期,监管要求一笔贷款只允许展期一次。(P135)


1、短期贷款(1年以内)展期≤原贷款期限;


2、中期贷款(1~5年)展期≤原贷款期限×1/2 ;


3、长期贷款(5年以上)展期≤3年。


贷款的重组


1、贷款重新设计。由双方协商修改贷款条款,增加偿还的可能性。(如免除部分本息、延长贷款到期日、减少阶段性偿还额、重新确定贷款定价等)


2、强化安全保障。(如增加抵押品、设置或增加担保人以及追加其他保障措施等)


3、银行直接接入企业经营。(如,要求企业削减开支、要求企业减少投资、要求董事会撤换现有管理层等)


4.5.4不良贷款的处置


对于未能展期或重组,或者展期或重组后继续恶化的贷款,归为不良贷款。


回收现金


指部分或全部收回贷款本息。通常采用催讨清收、法律诉讼、扣划担保公司、对企业进行破产清算、将债权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或其他第三方等。


资产抵债


银行拿到抵债资产以后,要规定时间内处理掉。处置期限一般为接手后2年内。(①2年内,资产权重为100%。②超过2年未处置,风险权重提高至1250%,将大幅增加银行资本占用。)


债转股


银行以债权作为出资,参与企业重组,称为股东(普通股或优先股)。2016年10月10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重点几项规定有:


①主要针对尚有前景但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实施债转股。若对于扭亏无望等毫无前景的企业,不得实施债券股;


②确定了“先售后转”的模式,即银行不直接转股,而是先将债权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保险资管、国资运营平台、银行的附属机构等实施机构,再由该机构转股并持股经营。“先售后转”可隔离银行自持股份的风险,减少银行资本消耗(银行持有企业股权的风险权重很高)。


③规定自主协商债券股价格和条件的市场化路线,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不得干预债转股市场主体具体事务,不得确定具体转股企业,不得强行要求银行开展债转股等一系列操作。


4.6票据贴现


票据贴现,指银行应持票人要求,通过买进持票人持有的尚未到期商业票据而发放的贷款。


特征:


①票据贴现给钱时,就已经把利息扣了,类似于民间高利贷常见的“砍头息”。因此,票据贴现的真实利率>名义利率。


②监管要求,票据贴现时限≤6个月。


③票据背后是真实贸易关系。即一份票据无论转手多少次,所有的背书人都承担着担保责任。


票据的种类:


1、支票:转账支票、现金支票、普通支票


2、票据本票


3、汇票:银行汇票、商业汇票(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


风险暴露:


简单理解为银行的债权扣除合格抵/质押品之后的余额。即风险暴露=总面值-抵/质押品(例,一笔100万元的贷款,风险暴露就是100万元。若客户提供了30万元类似国债、保证金、定期存单等质押品,则风险暴露为70万元。)


4.7风险加权资产


风险加权资产=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市场风险加权资产+操作风险加权资产


4.7.1信用风险加权资产


权重法


1、表内资产的处理方法:


表内风险加权资产=(资产账面值-减值准备)×风险权重


我国权重法规定的风险权重,忽略了外部信用评级,对银行债权采用低风险权重:①t≤3个月,风险权重为20%;②t>3个月,权重25%;③对于银行之外的企业债权,无论是高风险企业还是信用评级AAA的企业,基本都按100%权重计入风险加权资产。(P157)


例,某公司贷款1000万元,假设该客户贷款属于风险权重100%。发放贷款后,银行计提2%的减值准备。

解:①风险加权资产=(1000-20)×100%=980万元。

②若改客户的贷款由一张600万元的银行定期存单提供连带担保,即600万元的风险权重为0。则风险加权资产=(1000-600-20)×100%=380万元。


2、表外资产的处理方法:

通过表外资产的信用转换系数等值为表内资产,再按表内资产处理。言简意赅的步骤为:

表内资产=表外资产名义金额×信用转换系数

风险加权资产=(表内资产账面值-减值准备)×风险权重


内部评级法


指银行无需按监管机构规定的资产权重系数来加权,而是按经过监管部门验收通过的自建模型及内部积累数据,计算出所需计提的拨备数量。


计算步骤:

①一年期限内违约概率(PD)、②违约损失率(LED)、③违约风险暴露(EAD);④预期损失=PD×LED×EAD(预期损失,类似于假设发放给某公司某数量的贷款,一年内违约的概率有多大,违约后会造成多大的损失);⑤在根据该笔债权不同的剩余期限(M)来修正;⑥最终计算出所需计提的拨备数量。


监管要求:

①申请使用内部评级法必须保证使用内部评级法覆盖50%以上资产,并在获批后三年内达到80%。②内部评级法不能覆盖的资产,采用权重法核算。


两种方法区别


1、核心理念不同。

内部评级法以内部评级为前提,并考虑未来经济波动影响,其原理更符合“预期发生的损失”概念。②权重法以历史损失率为基础,在考虑行业、地区等因素后确定风险成本,其原理更符合“已发生的损失”概念。


2、计算基础不同。

内部评级法基于预期损失,并以此制定经营管理决策,更强调模型准确性。②权重法基于会计准则或监管要求,是出于保障金融系统的稳定,是根据监管要求倒推的结果。一般而言,权重法的拨备>预期风险损失。


通常而言,内部评级法更节约银行资本


4.7.2市场风险加权资产


指银行持有的金融资产或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对银行造成潜在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风险、商品风险和期权风险。


计量方法分为标准法内部模型法两种。两种方法均是为了计算银行持有的、具有市场风险的资产所需配比的银行自有资本数量,称为“市场风险资本要求”。被允许使用高级法的银行使用内部模型法计量,其他银行则使用标准法。(P163)


内部模型法


可以使用方差——协方差法、历史模拟法和蒙特卡洛模拟法等方法。


标准法


由监管机构对能带来市场风险的不同资产和不同期限规定不同权重,最后加总计算。


计算步骤:

也就是说,①根据标准法或内部模型法计算出“市场风险资本要求”,②按照“市场风险资本要求÷市场风险加权资产=巴塞尔协议资本充足率=8%”,倒推出市场风险加权资产总额。(瞬间豁然开朗


4.7.3操作风险加权资产


指由于不完善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IT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操作风险既有来自内部的(人员、系统和流程),也有来自外部的(盗抢侵害等)。


操作风险加权资产总额=操作风险资本要求×12.5


基本指标法


指按照银行过去三年总收入(包含利息收入、手续费和佣金收入、交易和投资净损益、营业外收入)的平均值,乘以一系列固定比例(目前为15%),得出操作风险资本要求。(除了使用高级法的银行,均使用该方法)即


操作风险资本要求=过去三年总收入×15%


标准法


原理与基本指标法相同,只是按照银行八类业务性质细化出不同的风险系数,乘以与之相对应业务带来的收入,最后加总得出操作风险资本要求。(目前我国6家被允许使用高级法的银行,均使用该方法)即


操作风险资本要求=某类业务带来的收入×该类风险系数+某类业务带来的收入×该类风险系数+……


目前,风险系数为:①零售银行、零售经纪、资产管理三类业务所带来的收入,操作风险系数为12%;②商业银行和代理服务所带来的收入,操作风险系数为15%;③公司金融交易与销售支付和清算以及未归类的业务带来的收入,操作风险系数为18%


案例,某银行过去三年的收入分布情况:

解:

①操作风险资本要求=[(40+45+50)×12%+(2+3+4)×12%+……+(5+6+7)×18%]÷3;②操作风险加权资产=操作风险资本要求×12.5


4.7.4要点


风险加权资产总额×规定的资本充足率指标=银行必须配备的自有资本总额


使用高级管理方法的五大行(工农中建交和招行)在整个风险资产计量中,①信用风险使用内部评级法计量;②市场风险使用内部模型法计量;③操作风险使用标准法计量


根据工商银行2015年财报P11的资本充足率指标:

“风险加权资产占总资产比率”①该指标变大的过程,意味着银行更多地将资金投向较高风险权重的资产,代表着银行对未来经济走势较为乐观的展望,资产配置呈积极主动姿势。反之,②该指标变小的过程,意味着银行更多地将资金投向较低风险权重的资产,代表银行对未来经济走势较为悲观的展望,资产配置呈被动保守状态。



5利润表



从资产负债表知识可以看出,银行的利润其实非常容易调节,只要在贷款分类或拨备计提上稍作腾挪,立刻就能得出差异巨大的利润数字。(P170)


资产负债表股东权益“其他综合收益”期末余额=资产负债表股东权益“其他综合收益”期初余额+利润表归母股东的“其他综合收益税后净额”


5.1营业收入


5.1.1利息净收入


利息净收入一直是银行业收入的主要来源。


FTP


全称“Funds Transfer Pricing”,中文“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指银行内部核算单笔业务资金成本或收益的经营管理模式。简单说,就是银行内部设置有一个虚拟的资金中心,①所有吸收资金的业务部门均可以按照FTP价格将资金卖给资金中心;②所有放贷、投资或拆出所需资金,也需要以FTP价格向资金中心购买。(P181)


引入FTP模式的主要原因是:传统银行业经营中,经常碰到如何评估存贷款的盈利能力。


①当银行评估负债业务(如吸收存款)盈利能力时,成本(向储户支付的利息及吸收存款所应分摊的营业费用等)是已知的,但收益无法确定(因为收了钱,是发放贷款还是做投资,其带来的收益不确定)。②当银行评估资产业务(如贷款)盈利能力时,收益(利息收入-预期坏账损失)是已知的,然而资金成本是未知的(不知道该笔资产业务是否形成坏账)。


1、对于吸收资金的负债业务而言,FTP确定了产品(金钱)的销售价格,扣除运营成本分摊后,自然就划定了“采购”资金的出价上限。


2、对于资产业务而言,FTP就是原材料(金钱)成本,有了成本的约束,才知道哪些生意能做,哪些生意不能做。银行年终考核时,才能知道哪些业务是否赚钱,哪些人员是否该升职加薪或诉责炒鱿鱼。


例,参照工商银行2015年财报P285

1、外部利息净收入,指该部门从银行之外的地方赚来的利息收入。


2、内部利息净(支出)/收入

①做资产业务的,按FTP价格从资金中心买钱,这部分用来买钱的钱,就是上表的“内部利息支出”为“-”;

②做负债业务的,按FTP价格把钱卖给资金中心,就得到了“内部利息收入”为“﹢”。


解析:

①“内部利息净(支出)/收入”的三组数据(45,613)、152,758、(107,145)说明2015年全年,个人金融部门在银行内部净卖出资金,通过将本部门吸收的资金卖给虚拟资金中心,得到152,758亿元的利息收入


②这152,758亿元的利息收入,则来自银行内部的两个部门:公司金融部门支付了45,613亿元,资金业务部门支付了107,145亿元;


③可以简单理解为银行内部的“同业间资金拆借市场”。


小结:


通过FTP,①银行不仅实现了公平的内部绩效考核,②也能够很方便地通过FTP价格的上下浮动,引导各业务部门按照总行的战略意图,增加或减少对某种业务的资源投入。

FTP定价一般基于市场利率,或者基于存贷款基准利率。(P181)


5.1.2中间业务收入


中间业务,指银行自己不投入资金,只是依托银行信誉、业务、技术、机构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不形成银行资产负债表内的资产与负债,给银行带来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包括支付结算业务、银行卡业务(不含银行卡透支)、代理业务、担保及承诺类业务、交易类业务(不含已构成资产负债表表内资产与负债的交易类业务)、基金托管业务、咨询顾问业务、保管箱业务等。


接下来以工商银行的中间业务分类为例。


银行卡业务


指借记卡和信用卡业务(发行卡、与各种项目开展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等),不含信用卡透支业务。(P185)


银行卡业务是银行中间收入的重要来源(可详见工商银行2015年财报P46)。而且,银行卡发卡量也是其他中间业务得以扩大的基石。银行的发卡量及年消费额情况,这部分的增长率,是银行股投资者需要重要关注的信息之一。


个人理财及私人银行业务


银行通过发行非保本理财产品,帮助个人进行债券型、信托型、结构性(最终收益与某产品或某市场挂钩的理财产品,如挂钩汇率、挂钩利率、金价、原油、股票指数等)等理财产品的投资,以及代理出境投资。


私人银行方面,国内私人银行规模领先的是招商银行和工商银行。


结算清算及现金管理


指银行与客户办理因债权债务关系引起的与货币支付、资金划拨有关的收费业务,该类业务也是中间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投资银行


包括各类咨询顾问类业务及并购重组上市等服务。如,承销与兑付债券、技术贸易中介咨询、资金信用咨询、信用评估、资产评估、企业投资顾问、项目融资顾问、政府部门财务顾问等。


目前,我国金融系统是分业经营制,银行做投行业务还受到颇多约束。若金融系统逐步开放混业经营(即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机构等金融机构都可以进入对方领域竞争),投行业务规模将大有潜力。


资产托管


指基金托管、证券期货保证金第三方存管、其他资金托管。如,股权交易资金托管、土地使用权交易资金托管、商品贸易资金托管、房地产交易等资金托管以及各类保证金托管等。


代理收付及委托


①代理公用事业收费、行政或财政收费、社保资金收付、代发工资、代扣按揭等;②代理央行财政性存款、国库、金银等业务;③代理网点不足的政策性银行及其他商业银行业务;④代理委托贷款;⑤代理保险销售、代理基金销售、代理国债买卖等。


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


中间业务,有时又被称为“表外业务”。(P188)


广义上说,中间业务=表外业务,它们都不产生资产负债表内资产和负债。从狭义上说,狭义的表外业务指银行承担了信用风险的中间业务,也就是担保和承诺类中间业务。其他不承担信用风险的表外业务,就是狭义上的中间业务。即用等式表达为:


广义中间业务=狭义表外业务+狭义中间业务=广义表外业务


5.2投资者观察点


1、银行的收入情况,可根据银行财报的营业收入中的各项收入作出图表:

2、银行的成本情况,可根据银行财报的营业支出中的各项收入作出图表:

3、可参照《手财2》P200-202的图表分析。

从图表数据趋势可知:


①自2009年起,营业收入和拨备前利润均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②拨备前利润率基本稳定在63%~64%;

③净利润率自2013年下滑,导致净利润增长明显弱于拨备前利润增长,其原因是自2013年起拨备占营收的比例大幅攀升,且截至2015年末,未出现减缓趋势。


分析:


①2009年,营业收入是下降的,但净利率从之前的35.88%飙升至41.8%。其原因就是因为拨备占营收比例的大幅降低,从2008年的17.92%,直接降低为2009年的7.5%。

②主要原因是2008年次贷危机后,我国政府推出四万亿刺激计划,使银行大幅调整了贷款的预期损失率,从而大幅降低了拨备计提,提高了银行的净利率,在营收下降和拨备前利润下降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了利润高达16%以上的增长。


因此,对于投资者而言,银行利润表数据只能作为辅助观察数据,应该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资产负债表上。




由于篇幅过长,次条将推送“财报分析”及“选择与估值”这两大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无知少年的书房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